晚餐外食時,有個好機會觀察孩子前額葉功能;另外有個附加期待,我希望藉此讓孩子學習多多照顧別人感受。
乍聽之下,這餐一定很嚴肅,對不?
噢!NO!
用個像遊戲的方式,也可以達到效果又有趣。
適合年齡:4歲以上。
兒童準備:情緒需平穩。
父母準備:情緒需平穩。提供清楚指示,其他不須說太多。能接受孩子失敗。
訓練目標:注意力、自我監控、手眼協調。
一個絕佳的機會.一個適當的切入點
到一家沒吃過的小餐館用餐,每人選選自己所愛,爸媽也多加幾樣小菜,犒賞一下今天十分投入練直排輪的她們。
飯局尾聲,Della張著滿口蛋黃的嘴巴,嚷著說:『拔比,我想要喝水』
遞水瓶過去時才發現,只剩下不到1/5,傑克拔大概一口就乾的量。緊急想起前一次類似的情況,Della當下沒想到其他人也需要,直接乾杯;大人還可以忍,Sally那時只好喝著殘湯解解渴,回想起來場面有點不堪。(這形容就誇張了點)
一句幫助思考的指導語
這次,她正打開瓶蓋時,我跟她說:『妳看看水,這次只剩下這一點。妳和Sally都想喝,妳覺得妳該喝多少呢?』
(Della覺得,上半部的比例[黃色]她喝,下半部[橘色]Sally喝)
Della仔細看著剩水的高度,然後指著標籤紙的下緣:『差不多就到這邊吧!』嗯,的確差不多一半。
『那我等等喝一口再看看到哪裡,然後再喝一口,再看看』Della邊解說邊拿起水瓶。
給支持不給壓力
我還蠻滿意她的判斷:『嘿阿,先喝一點點,再看看剛剛那一小口會到哪裡,然後再喝』其實有點多嘴,還替她統整一下。
Della小心翼翼喝著、鬥雞眼盯著瓶中水,深深擔心自己一不小心就喝太多。
這時候呀,爸媽的態度和不作為就很重要了。我很注意自己不要說太多或表現太過關心,放手讓Della去試。如果父母雙眼緊盯著、嘴巴碎念著、甚至手還幫她控制水瓶,這些表達和動作絕對會壞事。
這是孩子天生的本能,會迅速捕捉大人的緊張焦慮,本來該100%在任務上的心思,會為了照顧這些情緒而被瓜分掉;大人越焦慮,孩子越難專心。
Della喝水、檢查、喝水、檢查、喝水、檢查,來來回回三次才說:『好了!我好了!』說罷便把水瓶遞給Sally。
仔細看,實際上剩下來的,比當初預備留下的還多。她想留給Sally的,更勝於自己解渴喝掉的。
輪到Sally。
今天看菜單時,她決定點一碗白飯。是的,不選乾麵、滷肉飯、雞肉飯等等,她只想吃白飯。還被父母強迫吃了點小菜,不然她真的只想一碗白飯從頭嗑到尾。
(我只想吃白帥帥的飯之示意圖)
"饋休"任務大挑戰
(取自網路圖片)
"饋休",直翻於台語。像動物擠在一起取暖。傑克拔這裡借用來表達「兩個任務同時進行、處理分配」的意思。
話說,Sally白飯吃1/2就覺得口渴了。剛好Della喝完她接手,喝了一口,扒了一口飯,然後又喝一口。眼看就要終結這瓶水。
我跟她說:『我猜,妳再喝兩大口就沒了,但妳還剩很多飯。可能要想想怎麼喝,才能飯吃完,水也剛好喝完』
就看著她開水變美酒,一次一小口的啜著,不斷衡量喝水量vs.吃飯量,直到白飯吃不下,水瓶也剛好見底。
兩人都挑戰成功。傑克拔真是高興。
傑克拔時常把一些早期療育、特教諮商輔導、遊戲治療的技巧,運用在平時生活中,訓練就在自然情境、不知不覺中,時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之前【孩子吃飯一直看電視,怎麼辦?】一篇,也是同樣的原則在修正雙胞胎姊妹的行為。
光是這一次的小活動中,可以看到的重點有:
*持續做(記得)一件事情的能力
*專注在這件事情的能力
*不受到外界干擾的能力
*分配兩個事情同時進行的能力
*兩件事情順利轉換的能力
*抑制原有慾望(衝動)的滿足
*內心自我指導、監督、調控
*理解簡單句子的深度涵義
*認同一個新概念
*願意努力挑戰與嘗試
*忍受挫折的能力
*壓力下保持原來心情或是感覺開心
今天示範的活動,爸爸媽媽們了解了嗎?操作上,一開始會需要父母事先想一想,做好準備再嘗試。親子之間有了一次小小的成功經驗,之後才會有信心第二次、第三次喔。
幫大家整理一下這次活動的重點:
1.觀察等待一個絕佳的機會.一個適當的切入點
2.準備一句幫助思考的指導語
3.只給支持.不給壓力
4."饋休"任務大挑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