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親愛的,我的椅子變成畫布了】
[雙寶2Y11M]
2015年跨完年,家中的椅子也壞到不能再壞,決定把它們全換了。
在賣場訂購兩張椅子,隔幾天送到家,新椅子放進原本的書房空間,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。
走進書房就覺得賞心悅目,有時還會站在椅子後面,欣賞這張精心挑選的椅子,那完美的弧度~噢!
可是,第四天下班,走進書房,我失聲尖叫了
『老婆老婆...你看你你...我們的椅子!!!』
【親愛的,我的椅子變成畫布了】
[雙寶2Y11M]
2015年跨完年,家中的椅子也壞到不能再壞,決定把它們全換了。
在賣場訂購兩張椅子,隔幾天送到家,新椅子放進原本的書房空間,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。
走進書房就覺得賞心悅目,有時還會站在椅子後面,欣賞這張精心挑選的椅子,那完美的弧度~噢!
可是,第四天下班,走進書房,我失聲尖叫了
『老婆老婆...你看你你...我們的椅子!!!』
家有小學生的您,這個話題是否特別吸引你們?有些父母已經決定好為孩子添購,有些打定不需要這麼早提供。介於買與不買的父母,您在考慮什麼,感覺上「只是小學生就拿3C “好像不太好”」的調調,是不是讓立場顯得搖搖欲墜呢?
人本基金會的研究,的確提醒父母非常重要的觀念。個人閱讀多篇相關新聞報導時,其實有另一個角度的思考:我們的語言,是不是罹患了『籠統病』?
其實仔細回想看看,無論口語責備或稱讚是多麼的抽象。當他作錯事情,越來越少糾正他做錯的"事",而是責備他"整個人";當他表現優秀,越來越少指出他哪裡表現傑出,而是豎起大拇指,「你好棒!」
到底何處有缺失可以怎麼改進?到底哪裡做得不錯下次繼續保持?還是,父母總是落入孩子做錯便是生氣、做對即開心的情緒龍套中呢?
你我今天和孩子互動時,檢視一下自己,是不是太多抽象、過多籠統詞彙加諸在孩子身上。
當自省讓自我覺察更敏銳,下一次我們才能啟動改變的機會!
傑克拔的教養樹 |
【那一夜,我真的不勇敢--回顧小兒熱痙攣】
快一年了,四月初醞釀寫這篇文章,似乎潛意識的作祟,經常以忙碌和遺忘拖延完成這篇的進度。
我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,因為那一夜,我真的嚇到了。
【孩子很愛問問題,希望她們一直對世界感到好奇】
剩下幾天,雙寶將滿3歲3個月。這幾個禮拜起,一向把注意力焦點放在妹妹身上的姐姐,漸漸發現外面花花世界的美好。每天都有問不完的問題,各式各樣逗趣表情,可以想像心中有多少內心戲不斷上演。兩個小朋友各自發展天賦,彼此生活對話讓家中橫生不少樂趣。
一日傍晚,牽著孩子走在騎樓,看著姐姐對一家店的事物感到好奇,駐足在前不停發問,在父母眼裡,那明明是我們看在眼裡但絲毫不放在心裡的正常現象,但在她心中是多麼新鮮、發亮的。我不禁問老婆:『她好愛問問題,以後也會這樣嗎?』
我想,我們夫妻其中一員依舊全力投入孩子的教與養,少了一份收入,多了更多責任和投入,不選擇外包教養的同時,得思考滿足孩子「對世界保持好奇」,同時兼顧「團體、同儕的互動學習」;在幼兒園中,提供幼童學習人際間的等待、輪流、溝通、協調、觀察、一起生活等重要元素,該怎麼填補這個空缺呢?PG團體?還是自組共學團?更多未知的挑戰,在傑克拔的家中是個現在進行式。
--
這篇文章登出後,收到很多不同的迴響。許多建議與評論也給傑克拔許多成長,非常感謝大家的指教!
(5/21修改)
傑克拔的教養樹 |
【孩子想得很單純,是我們太邪惡了?】
今天跟學生聊聊兩性,
我:「你有喜歡的女生嗎?」
學生:『有阿!拜託,我都幾歲了!』
我:「喔?誰呀,怎麼都沒聽你說」
學生:『就W年R班的April阿』
我:「怎麼認識的阿」
學生:『她跟我同一個社團的阿』
...(快轉)...
我:「那你們算交往了嗎?」
學生:『...算吧!都已經三壘了』
我:「!!!!!!!!!」
學生:『對阿,一年級認識算一壘,二年級開始有聊天二壘,現在三年級就是認識三年就三壘阿,畢業典禮那天算本壘了』
同學,傑克拔開始有年紀了,經不起嚇呀!
【今天,妳假單親了嗎?】
「假單親」或是「假性單親」似乎是近一兩年突然很流行的名詞。「假性單親」的意思是什麼?我試著中肯一點的定義:雙方是否有工作並非前提,配偶一方包辦了大小家事勞務、教養下代的責任,另一方擇多半忙碌或藉口於事業,鮮少與家人親密連結和勞動分擔。
假單親,不只是家庭互動的生態現象,而是夫妻一方在發出不平之鳴,一種對於工作、教養下代、兩人世界、家事負擔上乘載不均的感受。絕非是否公平的爭論,而是望眼欲穿的角色缺席,和「你到底在不在乎」的吶喊。
也許標題要改為『今天,你在乎了嗎?』
傑克拔的教養樹 |
【家事俄羅斯輪盤,讓全家動次動】
傑克拔,晚安:
想跟您請教一個問題!我有兩個寶貝恩恩和茵茵,念小三和小五。看了一些教養文章後,發現作父母的代勞太多,孩子越來越懶,先生也有同樣的感覺,因此一場家庭會議中,希望孩子也得分攤家務。當然,從簡單的開始,我們也都鼓勵他們很認真、做得很好,也有提前交代過陣子會分攤更多家事。但是,孩子們每次討論或規定都哀哀叫,做事都擺臭臉,最近,姊姊茵茵開始說手痛不想洗碗,後來又說功課好多寫不完不想做家事,弟弟沒多久也學會了,兩個也常爭吵自己做得比較多,抱怨不公平,「做家事」變成家裡容易起衝突的點,怎麼辦?我們該堅持嗎?還是回復原狀呢?
恩恩和茵茵的娘
【金魚,掰掰(我會想你的)】
今天看到一則網抄新聞,
(圖片來源)
小男孩失去他的金魚朋友,
這一天,他學習面對死亡與離別。
讓我想起2/4復興空難後所寫得【媽,今天有飛機掉下來耶】,
聊聊父母怎麼面對目睹災禍後的替代性創傷,
也分享了不同年齡階段,如何看待"過世"這件事!
您怎麼教導孩子 分離、失去和永別呢?
PS:有人回饋我,直接親魚太不衛生了吧!但在那孩子的心中,那是愛、不捨和道別呀!